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已孕育兴起,银行也在加大推动科创金融服务,意欲与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同频共振。
4月18日,中国银行(601988)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银行将与浦东新区在金融创新、产业升级、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加强合作,未来5年内为区内企业意向性提供总额不低于5000亿元的信贷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日,浦发银行(600000)发布2022年年报显示,该行科创金融深化“股、债、贷”一体化生态圈经营,深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科创企业客群经营。截至2022年末,浦发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5万户,较年初增加25%;科创贷款余额超3900亿元,较年初增长28%;浦发银行目前服务超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的北交所上市企业、超60%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以及超7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资料图】
“商业银行一直在探索如何支持科创企业。”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向经济观察网表示,2010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曾对科创企业试做“选择权贷款”,发放的贷款,同时约定若企业成功上市,则该笔贷款可转换成股权,银行获取股权投资的收益。2016年,投贷联动试点开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601169)、上海银行(601229)、华瑞银行等10家银行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由于缺乏基本的制度支持,如银行设立投资子公司的申请批复问题、银行投资类资产风险计量和资本拨备政策不明确、风险补偿机制不足等,选择权贷款、投贷联动,一直没有做起来。近年,为响应国家支持科创企业的号召,以及市场竞争的内生需要,各大银行普遍加大了对科创企业的传统信贷支持。
退潮与反弹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创企业高成长、高技术、高风险、高收益特点显著,主体信用不足,研发融资需求旺盛且缺乏有效抵押物,这显然与传统银行的风控要求相违背。
“理论上,权益资本与科创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风险收益时间不一致特征适配,实践中典型的科创金融是创业投资。”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在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表示,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科创金融体系,相应的金融产品、组织机构、金融市场创新,应围绕有效开展权益投资尤其是创业投资展开。
过去多年,在权益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的科技企业成长迅速。2022年11月,证监会副主席方星表示,我国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均已跃居世界前列,投向半导体、计算机运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的资金连续提升。
CV 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共计98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及美股成功IPO,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58.16%。其中,上交所科创板VC/PE机构IPO渗透率达100.00%,深交所创业VC/PE机构渗透率为73.33%,纳斯达克渗透率为30.77%。
“创业投资主要面对的是科技类的初创企业”。春华资本董事总经理、春华创投联席负责人朱大鹏在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上称,体验体验缺乏有效抵押物,银行很难给初创企业有效的风险定价,股权机构更专注于企业业务本身,以及创业团队及产品市场预期,因此更适合给出风险定价。
VC/PE机构的投资期限一般为5-10年,甚至更久。因此,2023年退出项目,可能在5年前投资,也就是说,2023年IPO的企业,可能资本早在2018年就已进入。
“创新的本质与风险投资、投资风险是一致的。”4月16日,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3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创新需要足够长的过程。创新的实现包括基础研究的起始环节,需要科研资金、政府资金与市场资本的衔接,需要知识产权等创新激励与保护的机制,尤为重要的是长期连续的研究和投资环境。一个科技创新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往往8-10年才会有成功回报。如果没有连续可预期的投资制度环境,投资人不敢做长期的考虑。
然而,权益投资在2022年却呈现整体潮退现象。4月18日,贝恩公司发布的《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贝恩公司发布《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达到历史低点。2022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交易额为620亿美元,同比下降53%;投资交易量也同比下滑38%,平均投资交易额为8200万美元。
虽然2023年以来,市场有所复苏,但对于股权投资机构而言,仍难言充满信心。
“从整个大的环境来说,当前还处于低迷中复苏的阶段,并不特别乐观,可投资的资产不是那么多。即使是近期股市中的‘科技牛’,也只是结构性的,绝对不会像过去有大牛市。”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表示,2022年境内上市下滑了将近20%,境外上市下滑了将近一半。今年一季度美国的IPO数量和IPO募集额仍在大幅度下降,现在中美之间的脱钩都在进行当中,实际上美元流动性对中国企业的支持正在逐渐消失,2022年美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下滑了70%,未来无论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退出,都要以A股为主。另外,注册制取代审批制后,赚钱的效率会下降,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但并非所有股票都会涨。
“随着中国放宽疫情限制措施,加上待投资资金有望蓄势待发,私募股权投资预计将在 2023年反弹”。毕马威发布的《2023年资产管理和私募股权展望》显示,由于投资者在短期内仍会保持谨慎,私募股权活动的复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2023年第二季度及以后,预计投资势头将强劲回归。
银行发力
“银行融资正在卷土重来。例如,去年在欧洲,流向初创公司的资金中有30%实际上是来自银行融资的债务工具,现阶段来说,市场上是更难筹集到股权了。所以基本上,现在欧洲越来越多的银行债务替代品开始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ean Tirole在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上称。
这不仅是欧洲的现状,在中国也在发生。中国首批科技创新再贷款一年期即将于4月末到期。
2022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共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科技企业贷款本金60%提供资金支持。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巡视员周学东透露,今年又增加了2000亿额度。
中国银保监会山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邢桂君表示,经过山东监管局初步统计,目前济南市有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63家,2022年有933家通过各类渠道获取融资,余额407.1亿元。其中,银行融资覆盖913家,贷款余额220.9亿元。从担保方式看,以信用和保证为主,涉及贷款余额111.5亿元,占比51%。另有54家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1.6亿元,数量占比4%。
“中国的银行体系十分发达,聚集了全社会90%以上的资金资源。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达到379.4万亿元。”4月11日,黄金老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3春暨“新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闭门研讨会上表示,在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任何金融改革和措施,都不能绕开银行业。如果一项金融改革没有银行业的热情参与,那这项改革的效果就会比较弱。资本市场改革也不例外。
黄金老认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金融的作用举足轻重。资本市场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更是形成了企业和企业家持续产生的机制。我国的数字经济之所以大幅度甩开日本,重要原因在于中概股市场发达,而日概股市场狭窄。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银行资金通过大资管进入资本市场,客观上造就了股权投资市场的繁荣。银行业在科创金融方面也是主体,科创企业的很多资金来自于银行体系。
截至2022年末,工行、建行、农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均已突破1.2万亿元,中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集团“八大金融”战略之首,致力于成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链条创新者、全周期服务者,争做新发展阶段科技金融领军银行。截至2022年末,中行对科技金融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支持约1.45万亿元。
“我们构建了投行的‘四纵四横’的科创服务矩阵”。建行副行长崔勇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称,一是2022年建行参加各类基金投资科创类企业达到了972个,投资规模是1210亿,这个过程发挥了投行智慧的功能。二是打造了投行的“两图两库”的产业链服务模式,特别信贷产品、股权类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偏好的差异,在同业中首创投资企业股权的投融资维度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服务客户的模式。三是建成了投行投、融、智、服的并购产品体系,参与的并购交易的规模达到了4091亿。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截至2022年末,招商银行(600036)科技企业贷款余额2956.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15.47亿元,增幅44.86%;中信银行(601998)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15294户,较上年末增长5905户,服务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4580户,较上年末增长592户;兴业银行(601166)贷款余额3436.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41.96亿元,增长56.59%。
“2022年,我们积极布局新赛道,进一步将科创金融列入‘五大新赛道’,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透露,今年一季度科创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科创客户突破5.7万户。科创金融已成为兴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价值创造的中坚力量和新蓝海。
在民营银行方面,江苏苏宁银行已设立独立的科创金融部,专司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现已支持了500多家科创企业。截至2022年底,微众银行微业贷科创金融已经在全国20个省及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吸引近23万户科创企业前来申请,已申请企业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比例达15%,在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超21%,累计授信超1800亿元。
“科创信贷已经从冷门进入到竞争白热化。”黄金老认为,银行争相发力科创金融业带来事情的另一面,即风险高企。不同于风投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股权,能够以企业成功后的超额股权红利覆盖其他企业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后,成为企业的“债权人”,无论企业未来发展得多么成功,银行都只能收回本金并只能获得约定好的利息,难以充分分享企业的成长红利,而一旦企业失败,银行则需要承担全额坏账成本。虽然央行已推出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资金成本仅1.75%,旨在降低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成本,但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银行科创信贷业务风险收益不对等的问题。如何合适、有效地把银行资金导入到股权市场,仍是需要廓清的重大难题。
构建共赢生态圈
4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意见显示,聚焦上海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拓展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加强“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建设,加快吸引企业入库,有效推动一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上海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在探索科创金融新模式。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山东省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济南市正式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被赋予5年内基本形成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为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全链条和全周期金融服务的重要使命。2022年11月,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也加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行列。
陶以平表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初衷在于鼓励创新探索,鼓励先行先试。对科创金融而言,由于不同科创企业属性差异较大,其对应的服务模式也应‘百花齐放’。商业银行应主动探索,结合自身战略导向、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通过‘百家争鸣’增强科创金融的供给能力。”
陶以平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内外部协同联动,充当市场资源的整合者,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产业”的优势,以开放银行思维,打造跨市场、跨机构的科创生态圈、朋友圈,构建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和专家学者在内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内部投资银行与财富银行的协同机制,打通“投行-资管-财富”的价值链条,将更多高净值资金转化为产业股权投资资金,使商业银行成为科技创新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服务流的集聚高地,增强科创金融的整体服务合力。
当前,全国多地金融系统在不断完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持续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先后在深圳、武汉、南京、合肥和济南等11个全国重点城市设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专属智慧化评级授信模型。汉口银行设立总行科技金融部,建立“一专多特”经营架构,其中“一专”是全国首家持牌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位于光谷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多特”是科技金融特色分支行。
周学东认为,当前科创金融已有科创信贷、投贷联动、政府引导基金等多种业务模式,在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科创金融服务功能方面,重点是发展股权融资。一方面,加强上市后备科创企业资源库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畅通上市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与退出机制,强化股权投资基金的培育引导,持续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配置科创领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