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各类促销活动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不过,在这场消费的“狂欢海洋”里,也暗藏着一些消费陷阱。
今天就来聊聊
如何在“买买买”的同时
(资料图)
守护好自己的权益
常见的“消费陷阱”都有哪些呢?
一是,定金不退。部分预售活动以“优惠”吸引消费者支付定金,但在消费者支付尾款后,如因商品不合适等原因想要申请退货,商家却表示“定金不退”。
建议消费者下单前,把商品页的定金规则截图保存,明确“无违约可全额退款”条款。申请退货时,也要记得注明“要求退还定金+尾款”。
二是,优惠缩水。在跨店满减、直播带货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消费者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后,因商品性能与宣传不符等原因申请换货,却被商家告知“优惠不重算,得补差价”。
建议消费者换货前,和商家书面确认“保留原优惠”,如果商家强行要求补差价,可以主张违约赔偿。
三是,售后歧视。买了正装送赠品,赠品出现破损、缺失等问题时,商家却以“赠品不单独售后”为由,要求消费者寄回整套商品才给处理,这明显在推卸责任。
提醒大家,赠品出现问题时,可要求商家单独补发。对于赠品,商家需要承担和主商品同等的售后责任。
当然,现实中的消费套路远不止这些,作为消费者,还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怎么才能合理避坑?给大家整理了几个要点:
一是理性下单,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平台和网店,别轻易被“折扣”“满减”冲昏头脑;
二是保留凭证,在购物过程中,相关订单页、聊天记录、优惠截图等资料,应注意收集和保存,建议至少保留3个月,以备发生争议时作为维权依据;
三是敢于维权,发生消费纠纷时,及时与商家、平台协商,如不能协商解决,可通过12315热线或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依法依规保护自身权益。